拼音guǒ bào
注音ㄍㄨㄛˇ ㄅㄠˋ
繁体果報
词性
⒈ 因果报应,佛教的一种宿命论。
例一善念者,亦得善果报;一恶念者,亦得恶果报。——《法苑珠林·无三昧经》
英retribution;
⒈ 佛家语。因果报应。即所谓夙世种善因,今生得善果;为恶则得恶报。
引《法苑珠林》卷七七引《惟无三昧经》:“一善念者,亦得善果报;一恶念者,亦得恶果报。”
明 郎瑛 《七修类稿·辩证七·夷坚论地狱》:“世间果报之事,此善善恶恶天道好还者也。”
清 冯桂芬 《<太上感应篇图说>序》:“儒者不谈果报,而天人感应之理具载於经。”
⒈ 佛教用语。由于前世行为的力量所导致的结果。
引《杂阿含经·卷四》:「我不如是说:『应施于我,不应施余。施我得大果报,非施余人得大果报。』」
1.那由看客和角儿合谋的浓缩的一生,在戏里有板有眼地渐入佳境。将相布衣,爱恨情仇,因果报应,一出戏罢,入戏的人要沉湎许久,才悠悠醒转,如轮回重生。收尽泪眼的看客,也许从此对身边人身边事多了份珍惜和知足。陆苏
2.圣慈氏弥勒说:如果对甚深的经轮供养锦衣,将在未来五百世得好衣服的果报。
3.歷史是一面镜子,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,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、灭亡的原因,对於善恶、因缘、果报,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,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、护持佛法,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、破坏三宝之事,自己还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