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chū sài
注音ㄔㄨ ㄙㄞˋ
词性动词
⒈ 古远出边塞。
英come out to border area;
⒈ 出边塞。
引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今又将兵出塞,攻 梁,梁 破则 周 危矣。”
唐 李白 《太原早秋》诗:“霜威出塞早,云色渡河秋。”
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蒋文肃入场》:“上閲其文喜之,因改今名,遂携出塞,不数载以致大拜云。”
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:“六〇八年, 隋炀帝 出塞巡视去年所筑 长城,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 长城。”
⒈ 远出边塞。古称远适异国,或出征外夷为「出塞」。
引《史记·卷四·周本纪》:「今又将兵出塞攻梁,梁破则周危矣。」
唐·李白〈太原早秋诗〉:「霜威出塞早,云色渡河秋。」
1.当理智的指示你在小卖部或者餐桌上不要狼吞虎咽,但是不之何故你们似乎没有停下来意思,把薄荷口味的口香糖取出塞进嘴里。
2.绿珠坠楼,昭君出塞,武则天权倾天下,也不禁看朱成碧,潸然泪下。
3.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,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,边疆地区出现了“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,人民炽盛,牛马布野”的和平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