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zhēng duān
注音ㄓㄥ ㄉㄨㄢ
繁体爭端
词性名词
⒈ 引起争执的事端。
例边界争端。
英dispute;
⒈ 争讼的依据。指刑书。
引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民知争端矣,将弃礼而徵於书。”
孔颖达 疏:“端谓本也,今铸鼎示民,则民知争罪之本在於刑书矣……刑书无违礼之罪,民必弃礼而不用矣。”
⒉ 指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。
引唐 元稹 《处分幽州德音》:“四十年间,海内滋殖,风俗谨朴,君臣平寧,人无争端。”
清 李渔 《奈何天·闹封》:“他本是畅和风,息闹喳,又谁知启争端,搅是非。”
巴金 《化雪的日子》:“我想抓住这一点,我就可以解决他们的争端了。”
⒈ 引起争执的事因。
引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「民知争端矣,将弃礼而征于书。」
1.周三,*弯领导人马英九为政府接收大陆学生的政策辩护,声称学术交流会帮助缓和与北京方面的争端。
2.正如在Nalchik,事情源自于黑暗并且具有爆炸性的混合因素:分离主义、怨恨、族间仇杀、领土争端、长期的战争和大规模的驱逐行为,以及不断壮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。
3., 反对者当然不会罢休,于是迫于来自王爵的压力,亨利同意让法国国王路易斯九世来调停这起争端。